目前分類:歷史與古蹟尋禮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劍  獅  的  由  來
劍獅的故鄉  
       安平是剣獅的故鄉 ,早期安平是三面濱海的小沙嶼,適合建築區域有限,由於人口聚集,住居櫛比而立,巷道窄小彎折,而常產生建築及風水的忌諱,故而有許多的辟邪物產生,如獅面、太極、刀劍屏、照牆、風獅爺,可以在安平的家屋上發現。
       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兩萬五千大軍開台,在荷蘭人『熱蘭遮城日記』中描述鄭成功將士的盾牌上繪有恐怖的怪獸(就是獅面),軍容壯盛,望之生畏。鄭成功擊敗荷蘭人開台後,軍隊駐紮在安平、臺南及附近,將士操練後返家便把獅面盾牌掛在牆上,再掛刀劍,從外觀看即成獅子咬劍,盜賊見到即知會武藝之家不敢入侵,發揮保衛家園功效。安平、台南人見了即仿效製掛,即為劍獅的由來。清朝施琅克台後,鄭成功墓及家眷、將士全被遷回福建。安平、台南人為了紀念鄭成功及其將士,故於家門前改製掛劍獅辟邪
物,以默默紀念,並求護佑祈福。
哈巴狗劍獅  
洗澎澎劍獅  

        安平的劍獅常見以木雕、泥塑、陶瓷、洗石子來做成劍獅,裝飾在門上、牆上、照牆上以做祈福、辟邪或止煞之用。劍獅的造型,額上通常畫『王』字或『八卦』,口咬七星寶劍,以強化威力。劍獅咬劍的方向也有不同意義:面對劍獅,劍柄在左邊的劍獅有祈福作用;劍柄在右邊的劍獅有辟邪作用;劍獅口咬雙劍有止煞鎮宅的作用。早期安平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牆上,飾有劍獅或八卦,成為安平民宅的特色,每家的劍獅造型表現手法均不相同,展現濃厚民俗趣味,若您細看將會發現安平地區的劍獅沒有兩隻是一模一樣的。安平早期是沒有門牌編號的,造型各異的劍獅卻成的辨識誰家的依據。但因道路開闢及傳統民宅拆除改建等原因,致使古老的劍獅愈形減少。 

文龍殿劍獅 
文龍殿劍獅

DSC07954  

海山館劍獅 外相貌似蝙蝠的海山劍獅,全身通綠
,為水泥浮雕彩繪而成 , 因蝠與福 同音 ,寓含招來福氣之意 ,與劍獅合體之後 ,
可納福 亦可避邪 .
不同劍獅 代表不同 意義 , 劍由左到右表示祈福 ,由右到左表示避邪 ,咬雙劍是
鎮煞, 朱紅色是富貴人家, 青黑色是平民百姓 .

劍獅豪宅  
劍獅是台灣人紀念鄭成功擊敗荷蘭人開台的民俗辟邪吉祥物,也見證了
四百多年來台灣的大時代歷史故事。


文章標籤

LoveAnping1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南安平大員-「台灣」名稱的由來rTlTGu7fLi8g_QXnipcLMg.jpg  jYuM8ljlpn2R9sDxBY7wvQ.jpg  

大員港市鳥瞰圖》,藏於密德堡哲烏斯博物館

 

     不管是否為台南人,我覺得只要住在台灣,都應覺得了解台灣的歷史是一種 “ 飲水思源 ”的表現,勉懷我們的先民在臺灣奮鬥的經過 ,我們的先人 ,在臺灣胼手胝足建立起臺灣這片家園。身為這一代更應將故有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, 讓未來更美好。
      歷史的考證 臺灣之名原自大員 ,現今安平所在 ,安平是臺灣歷史的源頭,
臺灣的故事 ,從安平開始。就因為臺南是臺灣歷史 ,發源地  ,所以處處是古蹟 ,新建設與古建築並存,成就出臺南特有的人文景像, 平添了府城特色, 懷舊的您此生不能錯過。

以下資料來源  臺南市維基百科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F%B0%E5%8D%97%E5%B8%82
3CCHlWBS_8TVemVWZ_gQBw.jpg  

 

荷蘭人所繪製之地圖,內海即台江

「台灣」名稱的由來
大員,是由台灣南部平埔族台窩灣社(Teyowan)之名轉化而來。最初係指台灣南部的一個海岸沙洲,亦名「大鯤身」,位在今天台南市安平區。後來大員一詞指稱的範圍擴大,有時亦作為全台灣島的代稱。

 十七世紀初期,當地的海岸線位在今台南市西門路一帶,潮水逼近赤崁樓。而外海有十一座沙洲:「海翁線」、「加荖灣」、「隙仔」、「北線尾」、「大鯤身」、「二鯤身」……以至「七鯤身」,與海岸線間圍成一片潟湖內海,稱為「台江」。其中北線尾與大鯤身間的水道最深,可容海船通過,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。

 1624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沙洲上建立熱蘭遮城,作為商館與統治行政中心。以大員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,總攬全島行政事務。同時設有大員評議會,為最高決策機構。因此「大員」亦作為全台灣島的代稱。

 十七世紀中期,這些沙洲因為淤積而逐漸接近乃至相連。1661年,鄭成功出兵攻打台灣時,七個鯤身島已經連成一個與內陸相連的長條狀的沙洲半島。因此鄭成功的軍隊在攻下內陸的普羅民遮城(今赤崁樓)後,得以循陸路攻打位在半島前端的熱蘭遮城。大約在此前後,中文文獻多以「台灣」取代「大員」,大員一詞很快不再使用。
53IwbA0OKgOoFuOU4fM8lg.jpg  
鯤身半島和台灣本島間的台江內海,在道光年間逐漸淤淺,最後陸化消失,與台南連成一片。

臺南歷史,最早於1624年由荷蘭人開始發展貿易基地,此後二百餘年臺南一直是全臺首邑。事實上,「臺灣」一名本即為臺南安平之舊稱,稍後方擴大為全島之名。
荷治時期
1624年,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,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,轉而登陸台灣南部,首先興築商館並拓展其規模成為西式水岸堡壘,即為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「熱蘭遮城」(今安平古堡),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。接著又在城堡東方,分別興建了「台灣街」(於今延平街一帶)和「普羅民遮街」(今民權路)。前者因為歷史久遠,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,故素有「台灣第一街」之稱。至於後者,則是台灣第一條有計畫興建的歐式街道。

 明鄭
1661年4月,鄭成功在任職荷蘭通事之漢人何斌的引導下,通過鹿耳門港道,越渡台江內海,首先攻下普羅民遮城。之後,鄭氏立刻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明京,設承天府,並頒布諭告:「東都明京,開國立家,可為萬世不拔基業」,設一府二縣。在東都暫住9個月以後,鄭成功終於攻下「熱蘭遮城」,結束了荷蘭在台灣38年的統治歲月。

 荷蘭人投降以後,鄭成功改熱蘭遮城為安平鎮,做為鄭氏府第;已改名為東都承天府的普羅民遮城,則是做為全島最高行政機構。然而不到半年,鄭成功即不幸因病逝世。世子鄭經即位之後不久,在1664年廢東都。在承天府裁廢後,赤崁樓便成為儲藏火藥的場所

 清治時期
1684,清朝攻取臺灣,明鄭滅亡。稍後在臺南設臺灣府,在首任巡撫劉銘傳將省會遷往臺北之前,臺南一直是全臺首府。享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名。

 取臺灣後,改明鄭承天府臺灣府,清康熙23年,清廷頒布渡臺禁令,僅准地區做有限度的移民。至乾隆41年後,渡臺禁令已形同虛文,於是大量漢移民湧入,臺南市亦由原漢混居漸漸成為漢人城市,原住民不是漢化就是遷居他處。乾嘉年間,府城三大商業貿易組織「三郊」的興起、壯大,為臺南之黃金時期。

 清代後期起,昔日波光粼粼的臺江海岸,因發生大風雨,大量河沙注入臺江內海,千里汪洋盡成海埔新生地。臺灣地勢改變海沈陸浮,港口消失,使臺南漸失海運地位。及同治3年(1864年),安平海關建造完成,並正式開港,商於安平設德記、和記洋行,隔年另開雞籠打狗兩港,而有正、副港之稱。
光緒元年(1875年)在北部增置臺北府、原臺灣府改稱臺南府,失去全臺唯一政治中心的地位;光緒11年,臺灣建省,省治初設今臺中一帶,稍後改於臺北,臺南由全島中心成為區域中心。

 

 

 

LoveAnping1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